<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

        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人民政府关于印发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1-03-12 12:0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以下简称《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紧密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O一O年三月十二日

         

        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124日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8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8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12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6

        第二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8

        第一节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19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2

        第三节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3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25

        第三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7

        第一节  加快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 28

        第二节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29

        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30

        第四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33

        第五节  加快培育旅游产业.. 36

        第六节  加快海洋经济开发.. 38

        第四章 着力扩大内需. 40

        第一节  充分发挥投资引领作用.. 40

        第二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43

        第五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5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45

        第二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48

        第三节  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49

        第四节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51

        第五节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52

        第六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54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54

        第二节  打造海西多元化能源基地.. 57

        第三节  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59

        第七章 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 63

        第一节  打造对台先行先试平台.. 63

        第二节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65

        第三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66

        第四节  深化宁港澳侨经济合作.. 67

        第五节  推动跨市域合作.. 68

        第八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70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创业.. 70

        第二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1

        第三节  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72

        第四节  重视做好人口工作.. 74

        第九章 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76

        第一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76

        第二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78

        第三节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80

        第十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82

        第一节  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 83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83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85

        第四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86

        第十一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87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87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9

        第三节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90

        第四节  有效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92

        第十二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 93

        第一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94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95

        第三节  深化“平安宁德”建设.. 96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97

        第十三章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99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9

        第二节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101

        第三节  加快企业改革发展.. 102

        第四节  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104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106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定性时期。正确判断与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市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跨越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及《中共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委关于制定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重点阐明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迎来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若干意见》,提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省政府批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标志着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为省级层面战略推动实施,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宁德进入一个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10年达736.45亿元,人均达2.4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62.83亿元,年均增长25.3%,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5年的1.9倍、3倍和3倍,综合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234.742.1调整为2010年的18.543.438.1。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化率累计提高8.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电机电器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并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水产、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居全国、全省重要地位;旅游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省级以上名品名标总数达188项,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跨入高铁时代;相继建成宁德大唐火电厂一、二期、宁德洪口水电站、宁屏二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核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支线及港口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市新增高速铁路里程16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626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硬化,解决了农村5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区域统筹取得突破。省政府批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将环三都澳区域列入全省十大重点开发区域,宁德在海西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41.5%,比2005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宁德中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五年累计投入市政设施建设资金100多亿元,以城市路网、园林景观为重点的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面积扩大11平方公里,人口增加4万人。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社会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外贸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4.1倍;对台港澳侨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宁德港被批准成为对台直航口岸,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大项目招商与片区招商取得重大成效,成功对接落地一批中央企业、大型民企项目,累计承接浙商企业300多家。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宜居功能得到强化,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一批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持续加强,重点流域、海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县()均建成投产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90个,对接“6·18”项目成果2293项。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巩固,中职校教学实训能力明显增强,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获准设立,结束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历史。新医改启动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实现。全民健身氛围逐步形成,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7%11.4%。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日益成为消费热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平安宁德”建设持续深入,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专栏1:“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单位

        2005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0

        “十一五”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35.09

        超过600

        12%

        736.45

        13.9%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1

        1.9

        11%

        2.4

        14.1%

        3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3.2:34.7:42.1

        17:41:42

        18.5:43.4:38.1

        4

        城镇化率

        38.2

        45

        6.8个百分点

        41.5

        3.3个百分点

        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0.33

        超过40

        13%

        62.83

        25.3%

        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65

        超过23

        13%

        40.51

        26.2%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5.54

        240

        12%

        371.1

        24.8%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0.36

        212

        12%

        233.50

        14.3%

        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2.4

        3左右

        2.9

        10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17

        0.3

        10%以上

        0.71

        32.9%

        11

        出口总值

        亿美元

        3.25

        6.5

        15%

        9.74

        24.5%

        12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9.2

        38

        40.05

        13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65.5

        14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60

        64.4

        15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9

        8.3

        16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3.2

        累计12

        累计12.7

        17

        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6.2

        累计25

        累计26.4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5以内

        3.03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85

        15000

        9%

        16815

        11.7%

        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3808

        5100

        6%以上

        6542

        11.4%

        21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0.548

        明显下降

        0.53

        -3.28%

        22

        森林覆盖率

        65.8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4.8%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COD

        万吨

        3.36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3.41

        SO2

        万吨

        0.48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1.69

        24

        人口自然增长率

        6.29

        8以内

        6.5

        25

        总人口

        万人

        327.03

        340以内

        336

        2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

        95.88

        2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15

        23.7

        注: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总人口不含流动人口。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展望“十二五”,我市跨越发展的外部需求和内部支撑条件日趋成熟,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与竞争压力也不断聚增。宁德正处于一个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一、面临的机遇

        ——海西政策效应持续拓展作为空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持续加大对海西建设的政策支持,环三都澳区域被列为国家、省的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我市不断深化发展思路,发挥集聚效应,全面提升在海西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强化对台交流合作中拓展政策的综合效应,全力推动跨越发展。

        ——自主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新引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国家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为,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宁德实现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

        ——重化产业呈现向深水港区转移集聚。随着我国能源、矿产等大宗工业原辅材料对外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钢铁、石化、能源、重型装备等重化工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转移集聚,有利于我市依托富集的深水岸线这一核心资源,引进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产业,在大规模集聚发展临港重化产业中实现跨越发展。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随着我市现代化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和海西多元化能源基地的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进一步破除,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港口和后发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跨越崛起成为海西东北翼新的重要增长极。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迎来了跨越崛起的历史性机遇,但加快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待加强,宏观环境存在新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我市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在国家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攻坚阶段,在全省比学赶超、争先跨越的发展热潮中,围绕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竞争更加激烈,赶超发展任务艰巨;第四,新时期经济的加快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需要改革推动,进一步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利益的深层次调整,改革攻坚将面临新的考验。

        总体而言,宁德将迎来一个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认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去谋划自身的发展空间、发展途径和发展策略,力求发展有更大作为、人民福祉有更大改善。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落实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跨越发展,努力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按照“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宁德建设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二、基本原则

        ——突出先行先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勇于变革、大胆创新,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式。全方位推进大开放战略,深化宁台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项目带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高起点策划、生成、运作、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高生产性项目投资比重。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的局面。

        ——突出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立创新体系,大力改善创新环境,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突出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公平正义,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突出协调发展。加大对山区的支持与倾斜力度,努力促进环三区域核心区、主体区和统筹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在海西发展格局中位次前移,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进展。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15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万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到2015年达19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20亿元以上,均比2010年翻一番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投资额达3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结构调整成效显着。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139;工业化率提高到44.2%;城镇化率提高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就业持续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以上,分别超过2.7万元和1万元;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社会建设重大进展。基本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着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1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蓄积量达3100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2.6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定在60%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显现,政府行政效率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内外合作竞争能力显着增强。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

        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单位

        2010

        预计

        2015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36.45

        1500以上

        16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2.4

        5左右

        16以上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62.83

        190以上

        25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0.51

        120以上

        25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71.1

        1100

        2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3.50

        490

        16

        预期性

        7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9.74

        19.6

        15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

        亿美元

        0.71

        1.15

        10

        预期性

        结构升级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18.5:43.4:38.1

        10:51:39

        预期性

        10

        工业化率

        %

        35.9

        44.2

        1.7个百分点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

        %

        41.5

        50

        1.7个百分点

        预期性

        12

        R&D经费支出投入占GDP比重

        %

        0.3

        1.5以上

        0.24个百分点

        预期性

        1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

        15

        1.6个百分点

        预期性

        民生改善

        14

        年末总人口

        万人

        336

        350以内

        8

        约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3

        4

        预期性

        16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累计12.7

        累计12

        预期性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15

        27000以上

        10以上

        预期性

        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542

        10000以上

        10以上

        预期性

        社会建设

        19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15

        18

        0.6个百分点

        预期性

        2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

        98

        约束性

        21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2

        0. 4

        预期性

        2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0

        90以上

        2个百分点

        预期性

        2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65

        90以上

        约束性

        24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5以上

        约束性

        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95.88

        95以上

        约束性

        2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85以上

        预期性

        27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千套

        2521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8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2.6

        3.5

        预期性

        29

        每千人口医生数

        1.11

        1.54

        预期性

        环境保护

        30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22.6

        不低于222.6万亩

        约束性

        3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2010年降低20%

        约束性

        32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

         

        60以上

        约束性

        3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3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35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36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2733

        3100

        约束性

        37

        森林覆盖率

        %

        64.8

        65.2

        约束性

        注: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总人口即常住人口,不含流动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为实际增幅;非化石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2008年以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统计。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1%的目标应确保2012年实现。

        第二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以强化现代农业“六大核心能力”建设为抓手,围绕农业“两带一区”的规划布局,着力“夯实基础、做强主导、壮大特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0家。

        一、夯实粮食基础产业。按照“稳面积、不抛荒、增产量”的要求,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全市耕地面积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特色粮食、饲料专用或原料专用粮食作物,满足粮食的非口粮需求。积极推行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产业效益。大力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市粮播面积、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90万亩和65万吨的水平上。

        二、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建设“茶乡、菌都、水产大市”的目标,按照“适度控制规模、调优品种结构、改进种养模式、提升产品质量”的原则,着力做大做强茶叶、水产、食用菌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到2015年茶叶、水产、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

        茶叶。继续推进茶叶品种结构调整,以培育红茶、白茶、乌龙茶为重点,加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建立高标准茶园60万亩。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特种茶、名优茶比重,研究开发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增加附加值。推广应用现代茶叶加工、包装技术,建立质量保证与标准认证制度。强化名牌战略,突出抓好“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官思茶”、“高山乌龙茶”等公共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品牌效应。加快以海峡大茶都为中心的闽东茶叶综合批发市场、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中国国际名茶交易中心、中国茶树苗木交易中心、中国大陆台茶交易集散地,大力发展茶叶贸易。实施茶产业集聚壮大战略,通过组建集团,做大做强宁德茶产业。

        食用菌。转变食用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稳定生产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古田等重点县的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继续开发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反季节食用菌和代用料栽培菌,推广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着力培育以银耳、香菇、珍稀菌类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努力实现优质菇和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形成古田县以银耳为主的多菌类代用料生产区,寿宁、屏南等县以香菇为主的木生菌生产区,福鼎、蕉城、柘荣等县(市、区)以蘑菇为主的草生菌生产区。充分发挥“中国食用菌之都”品牌效应,加快古田食用菌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古田食用菌市场交易中心升级改造,建设全国性食用菌交易集散中心和价格信息发布中心,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

        水产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优化渔业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提高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适度发展内陆山区淡水渔业,整治和规范近海水产养殖,鼓励引导养殖企业()开展休养、轮养和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万亩示范区以及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区8个。依托市水产研发中心平台,加大水产养殖新品种开发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宁德“中国大黄鱼”品牌为重点,以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霞浦台湾水产品交易中心、三都澳闽东鲜活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立35个水产品加工专业园区,促进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集聚,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三、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果蔬、林竹、中药材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畜禽。优化畜禽结构,改进饲养方式,实现精养高产,突出抓好草食节粮型畜禽生产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大对“闽东山羊”、“福安花猪”、“古田黑番鸭”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依托宁德南阳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开发肉、蛋、奶等系列产品,实现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

        果蔬。发挥小气候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和蔬菜,重点抓好晚熟龙眼、荔枝、葡萄、桃、橙、柚、枇杷、柰、李、柑桔、杨梅等生产基地建设;在沿海发展具有气候优势的春提早蔬菜,在山区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加快建设果蔬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提高果品转化增值能力。

        林竹。按照构建“一带两区三群多点”的林业发展布局,加大山地综合开发和植树造林力度,优化树种结构和栽培模式。大力实施重点江河流域生态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森林灾害防控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大径材、种苗和花卉、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生物质原料林等“十大资源基地”,配套发展一批竹木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竹木产业链。

        中药材。发挥我市立体气候显着,适种中草药品种多的优势,培育名优中药材品种,开发形成系列产品。重点建设太子参、木瓜、白术、淮山、黄栀子、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以三尖杉、黄栀子、金银花、无患子、香樟等为原料的生物制药产品,依托药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一体化经营。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沼气、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推进赛江防洪二期工程、交溪水利枢纽工程及其他主要河流防洪工程,加强海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完成规划期内30多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重点推进以农田整理、农村旧宅基地整理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着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电气化县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标准化渔港建设。推行“路、运、站”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公路网建设和“村村通客车工程”,完善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域“半小时”公路交通圈,提高农村公路通车能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城中村转型和特色村保护。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重点抓好100个市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和78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加快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广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应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主,引导农户进行改厨、改厕、改圈,加大畜牧污染防治力度。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采取措施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第三节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民,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一、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依托我市山、海、滩、岛、潮等自然地理风貌和底蕴深厚的农业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延伸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引导和扶持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逐步扩大农产品保护面、提高保护价,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培育新型现代农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进城务工技能,增加工资收入。进一步发挥我市外出经济能人成功创业传导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外出经商创业,实现劳动致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劳动保护、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三、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确保赋予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完善利益补偿和风险补助措施,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农村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

        四、切实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流转。放宽建制镇辖区的宅基地使用权管制,准许在辖区内农村集体组织成员间自由流转,为农民二次创业积累资本。盘活农村集体林权和海域使用权,增加农民要素收入。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允许其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收入。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一、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不变。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户籍制度、集体资产、农村集体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在沿海县(市、区)加快培育村镇银行,鼓励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积极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权、船舶使用权、村级担保公司等抵押贷款业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扩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开展重点特色农产品和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二、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农业“五新”推广,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对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协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全市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和平台,重点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等,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履职能力;积极为返乡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提供各项帮扶条件,引导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

        专栏3农业发展相关概念

        ▲现代农业六大核心能力:1)特色农业基地示范能力;(2)农业企业龙头带动能力;(3)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4)农业专业化组织能力;(5)农业科技支撑能力;(6)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两带一区”: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高优农业示范区。

        ▲林业“一带两区三群多点”发展布局:建设一条沿海生态屏障带;推动形成山区、沿海林业协调发展的两大格局;打造以蕉城、福鼎、福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三大绿色城市群;开展以绿色村镇为基点的生态建设。

        ▲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肥料、新农药。

        ▲“金农”工程:指农村信息化工程,通过农村网络平台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系统和涉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农口系统信息化资源整合等,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三电合一”: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村“六大员”:指村级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

        第三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重组和国内重化产业布局向沿海深水港区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高起点发展临港重化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争取形成10个产值超百亿企业,若干个产值超500亿产业集群,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

        发挥区位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承接国内外冶金、石化、重型机械装备等大型重化产业转移,形成布局优化、关联度高、技术先进、节能高效、清洁安全的临港先进制造业体系,使临港先进制造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冶金。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聚集,高标准发展冶金工业。加快镍合金、铬铁合金、冷轧硅钢、不锈钢等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下游企业,延伸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提高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盈利能力与市场抗风险能力。着力深化宁德千万吨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重点跟踪推进省内钢铁企业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积极拓展与鞍钢集团、台湾钢铁企业及国外钢铁集团多方合作途径,力争国家布局建设宁德千万吨级大型临港钢铁项目及配套产业链项目,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强度、高附加值的特殊用钢、关键金属材料、冷轧薄板、涂镀层板、专用宽厚板等优质产品及其系列深加工项目,争取形成国内重要精品管板材生产基地。

        二、石化。按照“规划先行、基础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以石化产业为重点的溪南半岛海西宁德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先期启动1000万方原油储备和300万吨/LNG接收站项目,争取延伸布点建设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炼油、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及其下游深加工的石化产业,通过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布局和清洁化生产,形成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的,具有较高产品集中度、产业配套能力、生态环保型的新兴石化产业基地。

        三、机械装备。依托溪南、赛江、漳湾等临港工业片区开发,以中海油开发建设海上储油设施及海上钻井平台等海洋装备制造项目为契机,主动吸引内地外迁大型机械装备企业整体迁入,积极承接台湾及沿海发达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大型精密铸件、大功率风机、大型变电设备,培育形成以石油钻探、机械加工、起重吊装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第二节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抓住国内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积极承接与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向节能环保、IT、物联网、电子元器件、地质勘探仪器等领域拓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一、新能源。坚持实施多元化、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重点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沿海以风能、潮汐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布局建设核电、风电、潮汐电站等项目,山区继续以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全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二、新材料。选准方向,依托龙头,强化产学研结合,延伸产业价值链,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三祥工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开发光电子晶体材料、高分子涂层材料、化学储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功能性陶瓷、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竹木复合材料、催化剂及光催化材料等产品。力争培育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

        三、生物医药。以“规划引导、突出特色、协作配套、聚集发展”为原则,提升制药业整体水平。重点建设柘荣“海西药城”、古田药业基地,打造生物医疗产业的孵化示范平台,重点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动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化学制剂项目,推动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系列产业化和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依托广生堂、力捷迅、天人、安发生物等公司,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鼓励医药企业争创品牌。继续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并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新医药发展格局。

        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坚持以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品牌培育为着力点,按照产业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全面提升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电机电器。依托“中国中小电机之都”,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推进电机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端、技术密集型的微特电机、大功率高效节能电机、稀土永磁电机;同步配套发展硅钢片、漆包线、精密铸造、电机轴承等上游产品;着力引进发展动力系统产品、成套设备等下游产品生产。培育大型的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泰格”、“安波”、“亚南”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关联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

        二、船舶修造。坚持以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总装化、基地化、信息化和清洁化为发展方向,促进全市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打造海西重要的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安船舶基地,辐射带动福鼎沙埕、霞浦下浒、宁德漳湾等周边地区船舶修造与船载设备产业发展。在做大做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力船型的基础上,加快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程船、新型豪华游轮、中高档游艇、液化气运输船等特种用途船舶。建设船舶配套工业区,大力发展船用电机、电控设备、船用机械设备、船舶舾装件等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区域性船舶交易市场,构筑以造为主、造修并举、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至2015年造船与修船比例由37调整为73

        三、食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产品、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等资源,以品牌建设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突出建设茶叶、水产品、食用菌三大加工基地。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坦洋功夫”、“福鼎白茶”、“福鼎槟榔芋”、“古田银耳”、“宁德大黄鱼”、“柘荣太子参”、“霞浦海带紫菜”等原产地和地理标识品牌商标的管理,拓展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行国际先进的质量、安全、环保、卫生标准,提高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安全、绿色的优质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汽摩配件。抓住国际汽车、摩托车工业及其配件行业整合重组的机遇,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汽车、摩托车制造厂商的产业分工合作,提高汽摩配件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行业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汽车、摩托车部件类配件、电子配件和起动机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环保型产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发挥福鼎“中国化油器名城”优势,推进企业间协作与合作,整合形成若干个具有技术优势、专业化协作程度高的汽摩配件企业集团,努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五、建材。按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结构优化、综合利用”的要求,控制石材粗加工,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大力推广节能型、高科技型的建筑材料,推广应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隔热涂料、防水密封材料等新型建材;充分利用区内废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在临港工业区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向新型建材领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发展优质、高档、异型、环保石材,充分利用区内石料废弃物,开发高强度、多功能、配套化的环保建材新产品。

        第四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知识性服务业,改善供给,扩大就业,拓展消费,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所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0%以上。

        一、现代物流。以环三都澳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为依托,利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港口优势,拓展港口腹地,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抓好现代物流载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漳湾横屿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发展港口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集装箱运输、商务贸易、保税加工等为主的港口服务业;继续抓好湾坞—下白石的船舶、电机物流配送中心、煤炭接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溪南半岛大宗干液散货和工业品物流基地前期工作,培育大宗工业品集散中心。培育和引进一批覆盖范围大、功能作用强的专业骨干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引导传统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与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相匹配的现代物流基础网络,把我市建设成为海西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商贸流通。着眼于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消费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改造提升百货、批发市场、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传统流通业态,全面提升传统商贸业的发展层次。加快推进机电、船舶修造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建材、茶叶、水产品、水果、食用菌、药材等摊位制的专业批发市场,强化批发市场的展览展示、商品信息服务、购销代理、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使批发市场逐步向商品展示订货中心、商品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配送中心等新型市场形式转变。进一步完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业态复合度高、满足全客层一站式购物消费和一站式享受的大型购物中心,拓展以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店和专卖店为主要形式的新兴商业业态。加快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建设,重视抓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三、房地产。以建设绿色宜居海湾新城为目标,加快推进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全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省外知名房地产企业参与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房地产开发,鼓励现有房地产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引导商品房市场,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服务,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配套发展装饰装修服务业,完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突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适时建设“新市民公寓”,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调节房地产市场供给。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稳定税源大户,充分发挥商业地产集聚要素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金融保险。优化金融环境,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环三都澳区域的渠道和形式,组建宁德农村商业银行,探索设立环三都澳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大力培育地方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服务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多渠道推荐我市各类优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形式融资。积极引进外资民资金融机构,吸引内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宁德设立地区性总部、分支机构和营业部,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业,为企业融资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强化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防范经营风险。重视加强涉农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大力拓展适应民营经济需要的特色保险产品,积极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围绕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

        五、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紧盯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方向,延伸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积极发展供应链与物流、融资性租赁、第三方产品检验和测试、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软件外包、人事培训外包、会计、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音乐、图书、旅游、休闲健身、新媒体、心理咨询、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动漫等知识性服务业。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与水平。

        第五节             加快培育旅游产业

        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为契机,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加强旅游交流合作,拓展旅游市场,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我市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到2015年,全市境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一、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发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和“闽东北亲水游”品牌效应,主动融入“海峡旅游”,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旅交会、各种招商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加大推介宣传力度,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品牌,构建层次分明的旅游形象体系。以塑造大品牌,培育大产业,全力构筑环三都澳海滨度假区、泛太姥山旅游度假区、大白水洋生态旅游区和白云山文化休闲旅游区等“四大旅游区”,打造“地质奇观探秘之旅、民俗文化体验之旅、蓝色滨海之旅和绿色生态之旅”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强化重点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等级水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宁德旅游集散中心,培育旅游产业集团,构建统一高效的旅游管理机制,将宁德建设成为海西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胜地。

        二、加快旅游产品开发。继续加快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旅游要素建设,大力建设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景区,加快促进我市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依托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海上观光休闲、游艇邮轮、摄影旅游、海上运动、海上人家等海滨旅游系列产品;依托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山地休闲、水上休闲、森林休闲等生态旅游系列产品;依托畲族文化、陈靖姑文化、圆瑛文化、甘国宝文化、支提山天冠菩萨道场、黄瓜山贝丘遗址等宗教、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依托闽东苏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闽东革命纪念馆、闽东苏区首府机关遗址、闽东独立师成立地旧址、新四军驻地旧址、蔡威纪念馆、张高谦陵园等革命教育景点为主的红色旅游系列产品;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目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系列产品;依托古廊桥、廉村、西浦村、吴氏古民居、大京古堡、赤岸空海纪念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古色旅游系列产品。重视闽东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实现旅游商品开发的系列化、规模化、精品化,大力延伸我市旅游产业增值链。

        三、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建立“联合、联盟、联销”的区域联合营销机制,采取特色化、网络化、信息化、节庆化等旅游营销方式,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旅游营销。推动与目标市场所在地政府、旅游组织、旅游企业联合进行宣传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产品的捆绑促销与客源互动。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合作,打造闽浙赣生态旅游合作区、闽浙山海畲乡旅游合作带和闽浙赣世界地质公园、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旅游合作区。加强与中央直属旅游企业、国际知名旅游集团的合作,支持骨干旅游企业把营销网络覆盖到重点客源市场。着力巩固福、厦、泉等省内主要客源市场,提高旅游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大力发展浙江、上海、广东、江西等邻省旅游市场,延伸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努力拓展台港澳、东南亚、日本等海外旅游市场,力争欧美、北美等海外潜在市场开发取得新进展,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六节             加快海洋经济开发

        优化海洋开发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大海洋经济投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十二五”期间力争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

        一、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以环三都澳区域为核心,以海岸带为主轴,加强海岛、岸线、海域、滩涂资源的统筹规划和有序开发,推动海洋经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关联紧密、协调发展的港口经济集聚区和沿海蓝色产业带。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不断增强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港口物流业,持续拓展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海洋经济规模。

        二、着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以“海洋科技强市”为目标,加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和海洋产业竞争力。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重点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进船舶制造新技术转化应用,提高水产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落实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研发经费。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促进国内外及台湾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切实加强海洋开发保护。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恢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保护并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临港工业污染防治,实行陆源排海溯源追究制度、排海总量控制以及许可制度,严格规范入海排污监管。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渔业补偿机制,引导发展生态养殖,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近海捕捞总量及种群捕捞量。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赤潮研究、监控和预报,实施涉海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的环保监控。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构建协调、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专栏4产业发展相关概念

        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培育产值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是电机电器产业集群、冶金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精品旅游线路:1)民俗文化体验之旅:以赤岸—中华畲族宫—支提山—甘国宝故居—临水宫—极乐寺等景区为主的旅游线路;(2)蓝色滨海之旅:以三都澳—福宁湾(杨家溪)—太姥山(嵛山岛)等景区为主的旅游线路;(3)绿色生态之旅:以翠屏湖—白水洋—鲤鱼溪—白云山—东狮山—杨梅洲等景区为主的旅游线路;(4)地质奇观探秘之旅:以太姥山—白云山—九龙—白水洋等景区为主的旅游线路。

        第四章                             着力扩大内需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强化投资与消费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加快形成内外需并举、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第一节             充分发挥投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领作用,深化实施项目带动,创新项目工作机制,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一、持续增强投资拉动效应。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通港口物流大通道、构建环三城镇群和改善社会民生四个方面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以上。进一步强化大项目支撑作用,加强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合作,以高端聚集为战略重点加快引进中央企业及大型民企,实施宁商“回归工程”,通过引进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强化投资引导,推进各类投资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集聚,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带动消费空间拓展,引导区域空间合理布局,推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二、着力实施“八大百亿工程”。强化项目组织实施,着力抓好交通、能源、临港重化工业、传统工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发展、城镇建设、民生保障建设“八大百亿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的重大项目,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交通工程。围绕构建“北承南联、西进东出、通港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做好“以路兴港、以港兴城”大文章,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深水港口泊位、疏港通道等交通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800亿元。

        能源工程。围绕打造海西多元化综合能源基地,着力推进核电、火电、风电、水电、潮汐发电、抽水蓄能发电、主干电网及天然气、石油储备等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800亿元。

        临港重化工业工程。围绕打造高度关联化的大型临港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大型钢铁、石化、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原材料工业,机械装备制造、金属结构等加工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900亿元。

        传统工业提升工程。围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摩配件为重点的项目组团、产业链延伸拓展、园区配套设施、重大技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

        现代服务业工程。围绕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大卖场、城市综合体、物流中心、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星级酒店、创意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150亿元。

        农业农村工程。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型滩涂围垦、大中型水利设施、防灾减灾、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

        城镇建设工程。围绕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开发、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

        民生保障工程。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设施、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工程及其他民生项目实施,力争完成投资150亿元。

        三、创新项目工作机制。创新项目策划、生成机制,拓展项目来源,健全市县两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并做好与省级储备库的衔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盘子。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完善项目服务配套,落实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强化融资平台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支持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信息服务系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创新项目管理运作机制,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协调推进、联手督察制度,强化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考核,推进重点项目投资责任落实。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成效。

        第二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着力破解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一、提高消费能力。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着重增加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不断增强即期消费能力。深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区域性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健全有利于政府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实现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协调相匹配。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生活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形成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

        二、拓展消费领域。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切实增加消费有效供给,巩固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限期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落实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节能产品的消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激活消费潜能,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社区服务等发展型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新技术、新理念支持和引导新消费,依托智能技术、物联网等领域技术进步,创新产品,创新供给,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网络购物、通讯信息等新型消费模式,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大众化;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鼓励个性化消费和文化创意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三、优化消费环境。坚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抓紧修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市、区)商业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及大型超市、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各类城市综合体及一批大型购物广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材、农副产品、药材、机电、船舶修造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重视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及各类新型业态,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居民消费服务网络。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鼓励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营销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健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机制,畅通消费者申诉渠道,强化消费市场监测监管,规范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五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时序,推动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有效拓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空间,实现山海联动与区域一体化。

        一、加快构筑“一环四轴三区”开发格局。依据我市资源环境禀赋、现有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时空机遇,着眼于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打造“海西对接长三角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海西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胜地、绿色宜居海湾新城”六大功能定位,按照区域集中、企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发展原则,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一环四轴三区”的区域总体空间开发格局。

        全力做强“一环”。依托环三都澳区域核心战略资源,按照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互动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环三都澳区域集聚,加快东(溪南)、西(漳湾)两翼开发,促进中部(赛江)提升,带动东冲半岛开发,构建城市湾、产业湾和旅游湾,把环三都澳核心区真正打造成海西新经济增长极,以重点区域的率先突破,实现区域功能的整体跃升。

        加快构筑“四轴”。以点轴式空间开发整合区域结构,依托跨区域交通主干线,加快构建集产业带、开发区、城镇群于一体“1+3”区域经济发展轴。即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高速铁路等交通大通道为依托,串联临港工业片区,构建沿海南北走向的区域发展主轴,并分别以宁武高速公路、宁古高速公路(宁古快速铁路)、福寿高速公路等一批在建或规划建设中的交通主干线为依托,连接各县(市、区)的特色产业集中区,构建宁武、宁古和福寿三条向内陆腹地延伸的区域发展副轴,推动山海互动、城乡联动发展。

        致力打造“三区”。遵循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引导要素集聚,细化落实“环三”战略核心区、主体区、统筹区空间布局。核心区着力打造以石化、冶金、能源、船舶、重型机械、港口物流为重点的临港重化产业集中区,主体区和统筹区着力建设以电机电器、汽摩配件、食品、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中区和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绿色生态经济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二、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根据区域开发总体要求,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着力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依托重要交通干线,重点推进“临港工业片区”和“特色产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强化点轴式空间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发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30平方公里。

        溪南临港工业片区。依托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建设,重点布局大型石油储备、天然气接收站、燃气发电厂、炼化一体化等临港基础工业项目,打造具有较高产品集中度、产业配套能力、生态环保型的新兴石化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

        漳湾临港工业片区。依托东侨经济开发区向漳湾沿海区域拓展,积极争取布点建设大型钢铁、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口物流项目,打造集台商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航运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并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成为出口加工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17平方公里。

        赛江临港工业片区。依托福安经济开发区,向赛江两岸工业片区拓展延伸,整合南部赛江沿岸的湾坞工贸集中区、白马船舶工业园区及大唐能源基地,重点发展能源、船舶、冶金、机电装备等临海工业及大宗工业原辅材料物流集散中心。“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23平方公里。

        沙埕临港工业片区。依托沙埕港的深水岸线及毗邻浙江省的区位优势,整合沙埕湾周边的龙安工业项目片区、文渡项目集中区、水井头工业项目区及双岳项目集中区,重点发展冶金、造船、电力、汽摩和物流等产业。“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

        特色产业集中区。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对各类已获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沿经济发展轴因地制宜发展若干个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集中区。强化规划管理,明确园区定位,沿海园区发挥港口交通便利优势,发展电机电器、汽摩、冶金、高新技术等产业;山区园区立足于将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制药、特色轻工等产业,强化县域主导、加速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步伐,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中区。“十二五”期间各类特色的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面积50平方公里。

        第二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围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做大城市主导产业,提高人口聚集程度,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不断强化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功能。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市区人口、经济总量实现倍增,在整个区域内的辐射带动功能显着提升。

        一、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建设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调整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健全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跃升”的步骤,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合理引导要素集聚,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市布局结构,加快蕉城区、东侨新区和三都澳的有机整合,着力培育溪南、漳湾、赛江等重点产业集聚区,以“港业城”互动的组合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中心城市东扩面海、北展南移,逐步形成“一市多区多组团”的绿色宜居海湾新城。

        二、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拉框架、提档次、强支撑、优环境”的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新区、铁基湾新城,全力抓好滨海大道和中心城区连接溪南、漳湾、赛江等重点功能区块的快速通道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稳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强化新旧城区、功能组团及区块之间的衔接对接和协调融合。加快城市路网、公交场站、供排水管网、电网、燃气管网、通信管网、城市绿化生态景观、污水垃圾处理、商业网点、居住小区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以民生工程建设降低城市居住成本,增强产业与人口集聚能力。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机制,理顺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努力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好的创业、居住环境。

        三、做强城市产业。坚持把产业作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首要目标,强化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夯实城市经济基础。依托东侨开发区向漳湾延伸拓展,打造产业集聚平台,重点发展大型钢铁、机电装备、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主城片区向东南延伸拓展,大力发展都市型商业、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房地产、旅游休闲、社区服务、文化康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集散功能较强的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壮大市本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力和凝聚力。

        第三节             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晰各个县市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以加快构建环三都澳城镇群为切入点,强化互动联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围绕环三都澳发展大局,因地制宜,强化特色,大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增强城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承载功能,引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福安、福鼎、霞浦三个县(市)要发挥沿海临港优势,持续提升主城片区,加快拓展滨海新城,大力培育产业组团,做大做强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冶金、能源、石化、机械装备等临港大工业和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沿海城镇群、产业带发展壮大,力争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古田、寿宁、屏南、周宁、柘荣五个县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以现代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大力改善交通条件,重点发展特色轻工、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二、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聚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稳妥推进城乡社会制度改革和省直管县试点,推进县域经济走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招商兴县、民营活县多样化发展路子,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县域经济优势主导产业。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以完善“飞地”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制度为切入点,进一步衔接好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分工,推进沿海、山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提升发展水平。

        第四节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把小城镇作为城乡互动的重要节点,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在连接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小城镇综合功能。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以交通干线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延伸,规划建设好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镇。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围绕产业、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等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乡镇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大镇、港口集镇等特色小城镇,促进小城镇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展小城镇服务业,健全小城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坚持试点驱动,全力推进赛岐、秦屿、飞鸾、牙城等4个省级试点镇综合改革建设,同步抓好15个市级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引导发展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

        二、创新小城镇发展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提高乡镇规模,增强小城镇集聚能力。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县级经济管理权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单独设立国土、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等管理机构,推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小城镇落户准入条件,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创新小城镇开发建设模式,鼓励组建政府引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鼓励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建设城市综合体的要求,进行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鼓励走市场化的路子,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消除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要素合理配置,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第五节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树立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健全完善城乡互动、区域统筹的发展新机制,以推动要素流动合理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速区域经济互动融合、全面发展,加快形成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内陆山区竞相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推动山海互动联动发展。深化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制,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把握沿海地区列为全国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的机遇,编制和实施符合区域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的空间规划,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有序集聚,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健全完善市域空间开发机制,衔接好核心区、主体区与统筹区之间的产业与基础设施关联性,重点以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与产业链的延伸整合资源要素,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绩效考评体系,实现山海之间、县市()之间的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二、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用好用足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海岛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走“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多样化、帮扶社会化”路子,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健全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机制,继续推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异地脱贫、造福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科技进步、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和生态环境项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栏5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主体功能区:主要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格局。

        “飞地政策”:指两个互相独立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第六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能源、防灾减灾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建设以深水港口、大运力铁路、高速公路、民用机场和国道省道为骨架的“北承南联、西进东出、通港达海”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全力打造海峡西岸服务内陆省份、拓展对台合作的出海大通道和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构建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港口。着眼于打造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加快港口码头开发,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功能。推进港口资源梯度开发,以工业港、物流港和储备港起步,集中要素重点突破溪南、白马、漳湾、城澳和沙埕五大作业区,建设现代化、集约化港口群。加快港口码头泊位、深水航道及港口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溪南作业区5-30万吨级油气及散货码头、白马作业区3-15万吨级煤炭等散杂货码头、漳湾作业区3万吨级对台直航码头、城澳作业区3-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杨岐作业区5万吨级通用码头等一批深水码头泊位建设,推进三都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和沙埕湾进港主航道工程实施,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围绕构建“大口岸”,争取将沙埕港区、三沙港区和漳湾作业区、溪南作业区、东冲作业区并入宁德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加快大通关体系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到2015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000万吨,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

        二、公路。按照构建环网、增加密度、提升等级、建设通道、拓展腹地的思路,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提升改造国道、省道和港站通站等级,延伸县乡村道路,完善各通道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干网线、国省道为干线、县乡道路配套延伸公路网体系。围绕建设“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建成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含屏南连接线)、京台高速公路宁德段、沈海高速复线宁德段、福安至寿宁(闽浙界)高速公路、古田至屏南高速公路、溪南疏港高速公路,形成五大出省通道;开工建设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寿宁至周宁高速公路、寿宁至庆元(闽浙界)高速公路、霞浦城关至东冲半岛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沙埕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围绕提升“三纵五横”国道、省道网络等级,全面完成104316国道和202301302303304省道宁德境内路段的三级路以上标准改造,延伸并推进201省道福鼎沙埕至罗源鉴江段建设。重视打通重要港站通道,加快建设溪南、漳湾、下白石、东冲等港口作业区等疏港公路。打通县道、乡道断头路,形成主干线、干线、支线相连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推进农村公路向较大自然村延伸的网络化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投入,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80%以上。继续实施撤渡改桥、危桥改造、陆岛交通工程,全面改善提升500人以上岛屿交通条件。加快客运场站建设,实现每个县城有1-2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和1个二级以上货运站,农村客运站点达到70个以上。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新建国省道400公里、疏港通道80公里、农村公路1500公里。

        三、铁路。围绕建设宁德中心城市客货兼备的区域性铁路枢纽,积极推进畅通南北、拓展内陆的大运力铁路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一枢纽三纵三横”铁路网络。建成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宁德段、衢州至宁德铁路宁德段两条干线铁路及白马、溪南、漳湾等疏港支线铁路,争取开工建设宁德至漳州高速铁路、沿海货运铁路、宁德至古田(南平)铁路以及沙埕(杨岐)等疏港支线铁路。积极开展宁德至上饶铁路、宁德至丽水铁路规划研究,推进城澳、三沙、东冲、下白石等支线铁路的前期工作。力争通过加大铁路建设,形成以宁德港为中心,延伸港口后方、连接内陆地区的横向铁路,通往温州、衢州、南平、福州四个方向出省()大通道。到2015年,新增干线铁路290公里,支线铁路55公里,力争大部分县市通铁路。

        四、机场。根据海西经济区合理布局支线机场的要求,近期按4C飞行区等级,抓好宁德霞浦机场民航扩建工程建设,争取2015年前建成,满足B737A320MD90等系列III类飞机起降。有序开辟国内大中城市航线,积极拓展民航业务。到2015年,力争旅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0.3万吨。

        五、管道运输。按照统筹规划、有效衔接的要求,推进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抓好福州到宁德输油管线规划建设,依托海西宁德工业区油气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溪南经福安连接宁德的输油管线和霞浦经福鼎通往浙江的输油管线。建成福州(罗源)-宁德-福鼎对接温州的沿海天然气主干线,以及覆盖宁德“一区两市六县”的供气支线,建设宁德、福安、福鼎、柘荣、霞浦分输站,实现县()城区及主要乡镇供应天然气,并逐步向温州、丽水、衢州等地延伸供气;推进海西宁德工业区LNG接收站与福建沿海天然气主干线管网对接,形成完善的海西燃气供应管网。

        六、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要求,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的综合集成和有效衔接。以港口、铁路、公路客货运输场站为重点,加快推进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古田等若干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加快智能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运输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推进各主要客运枢纽和城市核心区、货运场站和产业聚集区的快速衔接,构建更加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运输枢纽。

        第二节             打造海西多元化能源基地

        坚持核、风、水、火、油、气、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多元并举,推进能源开发,做好能源储备,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电网建设,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与服务体系。

        一、电源开发。坚持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加快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电源点开发建设。建成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宁德核电站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布点建设宁德第二核电站。加快海上风力发电宁德示范工程项目、陆上风电场、交溪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和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太阳能的产业化开发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推进宁德火电三期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和中海油LNG燃气电厂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市新增电力装机突破500万千瓦,建设成为海西重要的能源基地。

        二、电网建设。围绕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经济高效的智能电网,推进超高压电网、主干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衔接“省内南北双环网、沿海东西双廊道”的500千伏主干网络布局,新建宁德东500千伏变电站,新增主变容量100万千伏安,建成宁德—南平Ⅱ回500千伏线路,推进宁德核电、周宁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完善500千伏超高压主干输电网架,促进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强220千伏输变电网建设,新建扩建福安韩阳、溪尾、溪北洋、下白石、湾坞、福鼎树兜、宁德金涵、古田、寿宁、柘荣等一批220千伏变电站,新增主变电容量240万千伏安,构建220千伏宁德—溪尾—岚后—宁德东—树兜—桐城—柘荣—韩阳—宁德为主网架的环网结构。加快城乡电网新一轮改造和建设,重点新()110千伏变电站38座,新增主变容量175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输电线路550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270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430公里。新(扩)建一批35千伏输变电项目,并对10千伏及以下中低配电网进行改造,增强城乡电网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能源储备。依托深水港口优势,以海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战略资源储运为重点,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和保障有力的能源储备基地。结合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开工建设宁德300万吨/LNG接收站,成为全省LNG第二供应基地,增强对海西东北翼及浙南、赣西北的燃气供应;延伸LNG产业链,建设冷热电联供、冷能利用、汽车加气等示范产业园区。加快推进1000万方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建成海西商业石油储备基地。推进大唐1000万吨/年煤储运中心建设,构建海西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加大煤炭进口,拓展煤炭下游产业链。加强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台湾海峡油气资源。

        第三节             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网络等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城乡共享的社会公用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推进一批防灾减灾工程实施,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体系,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洪防潮工程体系。继续推进水利保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各类病险库加固任务,消除重点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安全隐患,实现各类水库和水闸的正常运行。加强江海堤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赛江、霍童溪等重点防洪工程和海堤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建成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提高中心城市和县城防洪排涝能力。

        沿海防护林和生态林体系。继续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合拢加宽和更新改造、沙荒风口治理、农田林网和红树林建设,加强各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交通要道护路林和其它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力度,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绿色生态屏障。

        气象观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场,在全市各乡镇建设农村气象信息大喇叭和室内显示屏预警发布系统,完善政府气象决策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地质山洪灾害气象和城市环境气象的监测,建立突发公共安全及自然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围绕食品安全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场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面临的隐患和危害,实现食品安全由事后处理转向事故前预防。逐步完善食品标准体系,不断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食品安全防控能力。

        防火减灾体系。加强和完善城乡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城区、公共场所以及重点消防安全隐患点消防设施改造,提高城乡火灾防控能力。加强火灾预警监测、信息网络、指挥系统、扑救设备与保障等森林火灾防控工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防震和地质减灾体系。继续加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和预警系统,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治理,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搬迁任务,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以城市和库区防震减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优化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城市抗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健全地震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增强防震减灾能力。

        海洋渔业防御体系。健全完善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建成一批验潮站、警戒潮位核定、堤岸高程测定等海洋减灾基础项目,提高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新建一批渔港及避风锚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渔船就近避风率达到85%以上。建设渔船安全应急系统,健全市、县应急指挥平台,强化海上渔船安全动态管理。

        农林牧渔病害防控体系。加快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森林病虫害预警防控体系和水产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以及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推进动物标识、疫病可追溯体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检疫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推进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二、构筑高速信息网络。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应用、保障安全的要求,推进“数字宁德”工程实施。加速传统网络智能化改造,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城市网络,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实施无线传感网工程,加大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力度。完善全市政务信息网,整合部门业务专网,建设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等重点应用系统,打造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共享信息平台。推进一批服务企业信息化和支撑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提高信息公众服务和应用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上网工程”和“金农工程”,构建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城乡电子政务一体化,推广数字城市管理和社区信息化管理。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服务、交通出行、民政服务等民生信息化管理,建设社保卡系统、快速救助系统、交通服务系统等,促进网络平台对接,推广“一卡通”。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保障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网络与信息等级保护,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6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概念

        “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三纵”为沈海高速宁德段、沈海高速复线宁德段和寿()()()()高速公路;“四横”为宁武高速宁德段、福安至寿宁(闽浙界)高速公路、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宁德段。

        “三纵五横”的国道及省道公路网络:“三纵”为104国道、201省道(福鼎沙埕至诏安)202省道(寿宁双港至莆田湄洲岛);“五横”为316国道、301省道(霞浦城关至寿宁大熟)302省道(福安下白石至浦城)303省道(宁德八都至武夷山汾水关)304省道(宁德蕉城至泰宁城关)

        “一枢纽三纵三横”的铁路网:“一枢纽”即宁德中心城市客货兼备的区域性枢纽;“三纵”为已经建成通车的温福铁路和规划建设的沿海货运铁路专线、沿海高速铁路;“三横”为衢宁铁路、合福铁路宁德段、宁古铁路。

        第七章                             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

        把握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机遇,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大开放战略,突出对台先行先试,着力扩大开放范围和领域,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节             打造对台先行先试平台

        紧紧抓住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机遇,发挥宁德对台“五缘”优势,进一步拓展宁台交流合作空间,提高宁台交流与合作水平,建立两岸人民交流与合作的先行先试前沿平台。

        一、推进产业深度对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台湾知名企业、行业协会与科技园区,加快构建环三都澳两岸产业深度对接集中区。重点建设漳湾万亩台湾工业园和福安台湾电机工业园,规划打造台湾船舶修造基地与汽摩配件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台湾大企业、大项目,争取在承接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产业转移上取得突破,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交流合作上取得进展。加强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农业合作平台建设,重视引进台湾茶叶、食用菌、水产品、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发挥宁台旅游资源互补效应,加强旅游产品相互宣传推介,合作开发一体化的观光游、海岛游、节庆游、朝圣游等精品旅游路线,大力拓展双方旅游客源市场,着力构建两岸无障碍旅游协作区。

        二、促进文化深入交流。发挥宁德独特的民俗文化、祖缘文化优势,持续加强两岸陈靖姑、圆瑛法师、甘国宝等宗教、民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组织畲族歌舞、北路戏、四平戏、柘荣剪纸、霍童线狮、福安茶艺等民间传统艺术到台湾展示和演出,通过举办文化周、文化旅游节、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宁台民俗文化交流。建设宁台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共同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和原创性的文化品牌,做大文化产业链,大力推动宁台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基地。

        三、建立完善的宁台合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海峡论坛宁德活动项目、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宁德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对台交流平台载体层次与水平,打造对台交流品牌。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重点抓好宁德对台直航口岸建设,推动“宁马台”客运航线转化为旅游热线,增开两岸滚装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实现宁台两地直航常态化。积极争取设立霞浦三沙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并争取在东冲半岛、三沙烽火岛、北澳岛或福鼎小嵛山岛等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多层次对台经贸合作。抓住宁德与基隆缔结友好城市的契机,充分发挥两市互设经济文化对口合作协调处的作用,加强我市各县(市、区)乡镇与台湾有关县市乡镇对接,积极推进城市、政府、企业、行业之间的对口交流,全方位拓展对台合作。

        第二节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加强招商平台建设,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引资,努力承接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提高利用区外资金的规模和效益。

        一、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鼓励外资参与环三产业组团、各类开发区开发,引导外资投向临港重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出大企业招商,主动对接中央企业,重点跟踪世界500强企业及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加强与产业扩张、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跨国公司联系,努力承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和技术转移,争取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调整完善融资策略,借助引进的大企业,争取进入海外主要金融中心,建立我市企业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联系点,拓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境外企业、区外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引进一批技术密集、产业链长的龙头型和基地型的外资项目,增强外资的集聚带动效应。

        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提高招商引资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采取传统招商与委托招商、网上招商、节庆招商、展会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相结合,突出产业链招商,有的放矢地开展园区定向招商和协同招商,多渠道吸引外资。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企业与外商开展营销、品牌、技术等合作。推进引资与引智结合,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重视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开展产学研对接转化,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我市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的生成、推介、跟踪落实及服务机制,强化政府全程跟踪服务招商项目能力,充分发挥我市贸促会、侨联、工商联及各种行业商会、协会的招商引资桥梁作用,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

        第三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推进外贸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加快建立战略性资源储备,促进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

        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机电、水产品等出口主导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拓展船舶、汽摩配件等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电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优质农副产品、船舶等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引导出口企业建立ISO14001管理体系,突破出口市场贸易绿色壁垒,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巩固和深度开发欧美日及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南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国际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贸易,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二、建立海外资源基地。继续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创新政策机制,鼓励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根据产业扩张、资源消耗的需要,建立宁德企业的海外矿产资源开采、粗加工、精品进口基地。重点支持中海油、大唐国际、鼎信实业等资源外购型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方式,到能源矿产丰富的印尼、越南、中东等地区,发展探矿采矿、海运贸易、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在福安白马港、霞浦溪南、东冲等深水港区建立镍矿、铁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和战略资源综合储运基地。

        三、完善外贸出口服务体系。强化外贸运行监测预警,形成一套对国际市场反应及时的信息采集、反馈、预警报告制度,加强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政策支持,增强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认证工作,加大对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研发、展览、境外商标注册、境外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完善口岸大通关工作机制,加强与福州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积极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业务,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通关规范化、国际化和便利化。

        第四节             深化宁港澳侨经济合作

        充分发挥我市与港澳经贸联系紧密和海外侨胞较多的优势,建立健全港澳侨工作机制,加强同港澳的经贸交流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进一步拓展交流交往领域,提升宁港澳侨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

        一、加强宁港澳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机制,强化优势互补,深化经贸合作。利用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优势,支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到港澳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充分发挥我市区位、港口、资源优势,吸引港澳企业到我市开发港口,发展跨境物流,开展旅游线路对接,共同开拓旅游市场。继续发挥港澳在全球招商引资中的传导作用,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改造提升。加强与香港投资促进、科技推广机构的联系,发挥我市在港企业、商会的桥梁作用,持续拓展宁港澳合作。

        二、密切海外侨胞联系。按照“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要求,整合外事侨务资源,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广泛开展联谊活动,突出做好闽东籍重点侨商、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发挥华商和闽商网络作用,扩大对外交流交往。提升为侨服务水平,加强侨商投资服务,持续开展归侨困难帮扶工作,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切实维护侨胞合法权益。继续做好“以侨搭桥、以侨引外”和多种形式的引智引资工作,充分发挥闽东籍华侨华人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宁投资兴业,引导更多的华人华侨支持和参与环三都澳区域建设,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服务。

        第五节             推动跨市域合作

        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向南,主动对接福州,推进福州、宁德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建设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联手打造海西东北翼国际航运枢纽港和重要临海产业带。向北,增强与长三角区域、浙西南的互动融合,发展省域边境城市的产业转移园区,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转移,建成海峡西岸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向西,大力加强与中部地区的合作,加强区域规划的相互衔接,重点推进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宁德至衢州铁路等一批“西进”综合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我市和内陆地区共建“陆地港”和“飞地港”,着力打造中部省份的便捷出海口。加强市场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积极性,推进农业、工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等产业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加强闽东北五市经济协作区、闽浙赣皖四省十四市经济协作区、海西城市群等区域经济协作网络建设,建立紧密的区域合作协作机制,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优势产业协作配套、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专栏7对外开放相关概念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台湾方面的繁体版本称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下,达成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意愿。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贸易与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等。

        ▲“三通”:指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口岸大通关机制:指人员、货物、交通工具进出过境(关)须办理的旅客检查、货物运输、仓储、检查检验、装卸、金融、配送等手续和进行操作作业全过程环环相扣,密切配合,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工作机制。

        ▲“陆地港”:指港口企业在内陆地区建立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陆地港的建设有利于沿海港口拓展腹地和增加货源,对其良性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飞地港”:指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打破行政管辖关系,通过制定飞地政策,合作开发港口,推动港口与腹地联动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第八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完善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创业

        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就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以上。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运用税费减免、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部队复退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全面落实农民工有关政策,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信息咨询、风险评估、创业融资、市场开拓、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二、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养老保障政策,稳定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收入。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社区医疗保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参保率。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加快建设金保工程和社会保障卡系统,打造城乡统筹、区域联网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重视解决好城乡困难弱势群体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继续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提高革命“五老”、低保人群的供养水平,强化残疾人、孤残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建设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社会福利中心、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救助管理站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设施。鼓励发展慈善事业,落实扶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社会捐助和慈善捐赠,保障捐赠人的合法权益,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节             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快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和职业病。加快推进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重点抓好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心血站、市卫生监督所、市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市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区域医疗中心作用,重点抓好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医院搬迁等工程建设。以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加快完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达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分级医疗、就近就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强社区全科医护人员、乡镇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继续开展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综合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转。

        三、加快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以试点推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组建以闽东医院、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格局。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完善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保护和挖掘畲医畲药,加强中医院标准化和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四、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严格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基本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加强临床用药的指导和监管,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严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药品监管。

        五、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推动群众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二期及县级体育场馆、社区健身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机关、学校等内部体育场馆向公众社会开放,促进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争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全力抓好第十六届省运会的申办工作,着力培养输送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第四节             重视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倡导优生优育,全面推行免费婚检,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着力提高出口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加快推进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老年事业和产业,加强农村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实施爱心护理工程,促进形成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实施“关爱女孩”行动,扎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快推进市、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落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强残疾人就业、就医和康复服务,依法保障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专栏8民生相关概念

        革命“五老”:指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地下党员、老苏区乡干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宣传与咨询;二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三是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指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为8-15岁人群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所有农村育龄妇女实行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所有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农村卫生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医疗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是指建立以医院内部沟通调节机制、医患纠纷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节机制、医患责任保险机制和医疗救助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长效机制。

        第九章                             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坚持以教育为本的方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积聚,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竞争优势,为我市跃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第一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长久之策,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方式。

        一、努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加政府科技投入,设立市县两级政府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保证财政性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鼓励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力争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5%以上。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和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二、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依托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院士科技园和八大研发中心,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有实力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多形式的战略联盟,引导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技术研发平台及转化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对接。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培育打造若干创新产业集群,力争闽东电机创新产业集群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挤入国家创新基金产业集群和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到2015年建成1-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项目对接机制,进一步提升“6·18”品牌影响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规模化生产瓶颈技术和战略发展突破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撑和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快建设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宁德)展示交易中心,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和技术创新。“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100家,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

        第二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确保每个城区街道及乡镇均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园条件,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93%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动城区中小学扩容和农村撤点并校。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加快实施县域内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师资均衡配置,五年内全市补充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1000名。继续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力争到2012年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优化发展普通高中。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校、薄弱校办学水平。调整优化高中学校布局,推进普通高中达标晋级工作,力争新增省一级达标校8所、省二级达标校9所、省三级达标校8所,争创国家示范校4所,到2015年实现全市75%的普通高中学校省级达标。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化办学,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相关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鼓励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设施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特色突出的重点职校发展,争创宁德技师学院,力争到2015年新增2所国家级示范校。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研究和双向交流,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

        五、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建设,着力强化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高等学科专业建设,结合我市机电、船舶、茶叶等重点产业及未来重化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一批应用型学科,培育若干个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逐步构建多学科办学格局。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鼓励引导有实力企业与高校共建,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六、统筹发展其他各类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抓好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稳步发展民族教育,确保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与全市同步发展。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七、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政府在终身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推动终身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充分发挥电大、老年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学习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各类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开展知识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建立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第三节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要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8万人。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九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重点推进“千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提高高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型人才比例,促进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加强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及重点中职校等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全力实施《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环三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试行)》,依托院士科技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集聚一批符合环三都澳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力争五年内建成10个环三产业人才高地。大力实施“引才聚智千人计划”,构建引才“绿色通道”,力争三年内引进1000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大力推进“闽东籍优秀人才回归工程”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鼓励各类科技人才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在我市就业创业。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全面细化、量化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和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励人才自主创新创业。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开拓人才评价咨询、技能人才培训、人才中介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等服务。加强闽东区域人才市场建设,完善对口帮扶、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和配置。

        专栏9科教和人才建设相关概念

        R&D投入: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

        财政性科技投入:指统计年度内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

        产学研:是一种合作系统工程,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优势,开展系统合作。

        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期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

        九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指环三都澳区域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千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闽东籍优秀人才回归工程、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工程、市民健康卫生保障人才工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引才聚智”千人计划:计划从2010年至2012年,用3年时间重点引进交通、工程建设、园林、规划、铁路、高等院校、医院、科研等方面及符合当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的紧缺专业人才1000名。

        第十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一节             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

        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持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力求先行”的闽东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学习和宣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快普及文明礼仪,提升公共文明指数。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普及社会志愿服务理念。加强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提高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能力。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发挥大文化体制优势,着力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事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巩固加强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力争2012年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市重大文化工程实施,重点抓好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博物馆(中国畲族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数字影院及县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二、打造闽东特色文化品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宁德特色的文艺精品。保护和发展闽东特色文化,以抢救和发展畲族文化为契机,加快推进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着力打造畲族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廊桥文化、红土地文化、海洋文化等一批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结合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推进畲族、古廊桥、红土地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加大对重点文物和涉台文物的保护力度。发挥古廊桥、柘荣剪纸、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示范作用,加强福安银器、霍童线狮、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霞浦畲族小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人故居、老街区、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争取设立省级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

        一、发展壮大闽东特色文化产业。以工艺美术业为抓手,大力扶持福安银器、柘荣剪纸、寿宁乌金紫砂陶等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霞浦树石盆景”、“古田双坑农民油画”、畲银工艺及木雕根艺产业发展步伐,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宁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太姥工艺城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

        二、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建立健全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本地高校、职业学校与文化企业合作共建,加快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依托“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加大文化产业创新项目培植,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艺术表演团体改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组建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扩大文化的多元化供给。

        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打击盗版侵权、非法出版、非法营销、制黄贩黄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强化网吧、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和出版物市场监管,为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专栏10:社会民生相关概念

        ▲ “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

        ▲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第十一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宁德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一、强化环境综合整治。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和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区域污染防控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两江三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区域协同保护,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突出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严格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管,实施陆源排海溯源追究,建立和完善海水养殖业的退出机制和海洋环境补偿机制,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城市内河、内湖以及噪声、机动车、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持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力度,在继续完善城市及工业园区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同时,确保沿海乡镇、重点流域乡镇及山区产业集中乡镇建设一个以上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并进一步强化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强化对工业污染源管控,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加大船舶拆解、石板材、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强化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到2015年,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58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重点流域断面水域功能达标率保持在100%45%以上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实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实施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实行分区保护。加强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体系、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城市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加强对矿产、林业、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抓好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实施,强化鸳鸯猕猴、珍稀鸟禽、红树林等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发展。加强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河道和海域采沙监管。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建设水平。着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开展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柘荣、屏南、周宁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十二五”末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变。

        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约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建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价格、信贷、政府采购和评估考核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内部生产工艺间能量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利用,重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及合成革等行业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模式,推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点为基地、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固废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强化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从资源开采、生产消化、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开展以生态林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活动,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更新,提高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增加森林碳汇,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限制低耗能效产品消费。着力发展低碳产业,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合成革等行业先行试点,培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领域。推进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在山区建立低碳食用菌生产基地和林业碳汇基地,在沿海建立以风能、核能和潮汐能为特色的零碳能源基地,进一步降低碳汇消费量。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理念,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逐步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比重,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引导全社会节约消费。

        第三节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强化源头控制,淘汰落后产能,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大幅减少污染排放,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一、健全节能减排机制。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节能减排源头关。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分解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强化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先进产能扩张、落后产能退出。健全节能减排奖惩机制,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替代发电、以奖代补、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营造推进污染减排的良好环境。

        二、强化节能降耗。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资源、能源损耗大的“两高一低”企业发展,加大力度淘汰小冶金、小建材等低能效、高消耗企业,有效控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扩张。加强对重点用电单位的节能管理,督促企业加快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农村、商贸等领域节能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对重点项目能耗单列考核。做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广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充分挖掘全社会节能潜力,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

        三、推进污染减排。建立工业污染全防全控机制,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重点指标带动相关污染物指标的控制与削减。在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实施总量削减的同时,对总磷、总氮、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重金属等指标实施重点控制,力争做到全防全控。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做好在线监测监控。加强对污染减排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强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强制约束作用。到2015年,规模以上骨干企业普遍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控目标内。

        第四节             有效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按照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利用、高效利用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自然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一、土地资源。积极推进耕地开发、土地整理、旧宅基地复垦,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全力推进福宁湾围垦、渔井围垦、溪南围垦、腾川围垦、湖塘围垦、大南塘围垦和后湾围垦工程等一批重点围填海造地工程实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住宅向社区集合,大力推广节地建筑技术,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建立健全土地价格调控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水资源。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好流域综合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有序推进赛江、杯溪、罗汉溪、管阳溪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流域水资源共享。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抓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抗旱排涝功能。强化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促进沿海缺水地区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岸线资源。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深水港岸线和后方陆域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加强对岸线的统一管理,实施岸线资源政府储备和有偿使用,严格对岸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岸线资源使用效率。岸线后方纵深500-1000范围内应作为码头岸线进行控制,严禁非赖水项目的岸线功能占用,推进项目沿垂直岸线布局,避免岸线资源被圈占或低效使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加强重要岸线的战略预留,保证定向投放。协调好港口、旅游、养殖等相关规划的用海,确保海域和岸线资源有序开发。

        专栏11: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两江三溪”:指闽江、敖江、交溪、霍童溪、七都溪。

        ▲“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沟、改厕、改厨、改圈。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

        第十二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有利于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民主法治环境。

        第一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坚持政府统筹、综合治理原则,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倡导参与型和自治型的社会管理理念,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及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

        二、提高基层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城市、农村社区建设,将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纳入城市新建、改建住宅小区和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农村专业性经济组织,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推动社会管理重点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动落实“一站式”、“一证书”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教育管控,加大对留守儿童、闲散青少年、空巢和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强化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突出治安问题的综合治理,建立学校(幼儿园)以及城乡接合部地区安全防范工作长效机制。加大各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力度,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三、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运用党政主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库区移民、利益分配权益保护、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视做好重要社会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制定、出台及实施前的分析评估工作,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风险。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平等对话沟通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把握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重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和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收入差别扩大的问题。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安全生产市场准入门槛,强化项目安全设施核准审批和生产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的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规范中介组织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实施尾矿库病危库治理、安全距离不达标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金安”信息系统建设等工程;建设技术保障体系,完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职业危害普查,防范治理各类重大职业危害。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推动安全诚信企业建设。

        二、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应急处突力量建设,以社区、乡村、学校为重点,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应急管理系统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资金保障水平。

        第三节             深化“平安宁德”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推进“平安宁德”建设。

        一、健全和深化“平安宁德”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深化新时期“平安宁德”建设内涵,深入开展平安先行(先进)县(市、区)、平安先行(先进)乡村、平安先行(先进)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创新深化“平安宁德”创建载体,切实把平安创建向企业、家庭、校园、医院、海域、交通、金融、景区、边界、文化市场、新兴经济组织等行业系统拓展。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群防群治机制。

        二、构筑维稳网络体系。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完善情报信息系统,强化重点防范管控措施。健全经济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体系,强化经济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措施。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努力降低群体性等事件的发生。大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格局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切实解决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提升治安局势驾驭能力。健全基层组织网络运行工作体系,加强维稳应急队伍、维稳信息员队伍、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的管理培训、考评奖惩机制,加快基层综治协会建设步伐,推动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氛围。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一、加强民主政治与法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推行“四议两公开”做法,推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大力推行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院务公开、校务公开等为主要内容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做好侨务工作,保障少数民族、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发挥华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加强司法、政法队伍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二、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努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提高保障国防建设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深化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健全和完善人防体系,加强海防管理和军事设施保护。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把双拥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专栏12:保障机制相关概念

        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1”就是建立一套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机制;“6”就是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8”就是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的“八个方面作用”,即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发挥组织实施作用、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发挥生力军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协作互助作用、老人协会发挥参与帮助作用、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四议两公开”即“4+2”工作法,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第十三章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创新的举措应对挑战,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有利于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强化部门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稳步推进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新型的市县两级联动机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环三都澳开放开发的体制机制。按照管办分离、管养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完善市级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大力推行预审制,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行政决策评估、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裁量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激励制度。积极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务方式,有效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提高行政效能。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市、县两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提高市本级财力调控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公共事业、自主创新体系、新兴产业等行业的财政支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建立健全市、区土地开发建设经营和市、县部分重大项目利益分配机制,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指标、分税利”等办法,统筹推进,共同发展。认真落实税收制度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

        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制和代建制,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健全投资调控体系。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快建立以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为龙头,以交通、旅游、能源、港口和城市建设等集团为重点的多元化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优化融资结构,扩大融资规模,增强政府对公用事业和重点领域的投资引导能力。

        第二节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进一步理顺电价关系,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积极推进自来水终端水价制度和计价方式改革,加快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全面实行垃圾、污水收费政策,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扩大垃圾处理费征收范围,开展排污交易权改革试点。全面建立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和完善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限制改革试点,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机制。认真实施《365bet网络娱乐_0365cc彩票APP官方版下载_365账号怎么注册开展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我市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海域使用制度。推动统一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向重点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继续抓好规划、评估、审核、交易、监管等环节制度建设,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公平竞争机制,不断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重点在垄断性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节             加快企业改革发展

        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着力打破地方性行垄断,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围绕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开展与央企、跨国公司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国有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中小企业与之开展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地方性公用事业、公共资源管理等垄断行业改革。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积极引入外资、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国有企业治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权责统一、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国有企业负责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健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二、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遵循“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构建民营经济政策信息发布专业平台,设立民营企业行政投诉救助机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专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回归经济”,搭建回归平台,引导闽东籍在外企业家回报家乡,大力实施以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还乡为主要内容的“回归工程”。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和宁德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实施上市带动战略,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按照“改制储备一批,辅导申报一批,上市发行一批”的思路,加快食品、电机、船舶、冶金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改制上市步伐,推动我市企业上市融资上水平。加强企业上市宣传发动,提高企业上市融资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滚动充实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环保要求、质地优良、成长性好的企业;制订上市后备企业重组战略规划,支持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收购、兼并,加大对主导产业资产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上市后备企业的整合重组,促进上市后备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推动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夯实上市基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企业上市服务,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生产经营和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上市企业政策扶持,有效推进企业改制上市。

        第四节             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统筹考虑环三都澳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建设特色专业园区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现有各类园区整合提升,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全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园区经济。

        一、加大产业园区整合力度。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优化配置”的要求,以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为着眼点,整合现有小、散、弱园区,引导和推动重点工业园区沿交通干线、交通枢纽、重点港区布局建设。强化园区规划建设与管理,高起点谋划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园区控制性详规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完善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提高重点园区的产业承载力。沿海地区重点建设溪南、漳湾、赛江、沙埕湾等四个产值超百亿临港工业片区,实现港区、物流区、工业区“三区合一”;山区各县依托宁武、宁古、福寿三条经济发展轴,大力发展“道口经济”、“站前经济”,集中力量建设1-2个产值超50亿元的特色工业园区。

        二、创新产业园区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大工业区管理体制,推进重点工业园区调整区位、拓展开发区范围和功能,争取东侨经济开发区、海西宁德工业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提升园区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经济实体或团队参股或单独开发建设特色产业集中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重点工业集中区发展定位,制定、颁布引进核心重大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辐射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片区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鼓励和支持沿海、山区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健全园区投资环境、业绩考核两大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园区土地收储,促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入驻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宣传、监督和实施一体化新体制,完善政策配套,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实施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产业、财税、投资等政策的协同导向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积极落实国家、省产业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导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优化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充分发挥投资在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明确实施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管理,明确规划实施主体和责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化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统领地位,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和实施各级各类规划,落实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要求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任务,维护规划的一致性。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年度计划、实施细则和办法,及时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强化监测评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制度,深入开展规划实施监督和效能监察,严格执行规划的编制、实施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坚持规划调整制度,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导致实际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要适时进行调整,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建立规划后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公共文化体育、扶贫减贫、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约束性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全社会摸底质量评估,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基础。

        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规划实施宣传发动工作,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规划实施,在全社会形成认识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继续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力求先行”的闽东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奋力赶超,激情创业,不断开创环三都澳区域跨越崛起的崭新局面!